您当前的位置: 完美(中国) - 专题专栏 - 优化营商环境 - 营商动态

营商环境“卷”错了方向?走访企业百次不如解决一事

发布日期:2025-06-20   来源:

说到政府服务企业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开会布置、挂牌子、搞仪式”——宣传册印得精美,平台名字起得高大上,但实际效果怎么样?企业心里最有数。企业真需要啥?是那些挂在墙上、写在PPT里、花了大价钱做的“花架子”吗?真不是!最懂企业的政府,搞服务从来不玩虚的,就讲究一个“实”字当头。

为啥说很多“服务”成了“花架子”?

1.数字平台成了“面子工程”:现在流行搞线上平台,不见面审批、云服务大厅,听着挺高科技。但很多地方花大钱建好了,对企业来说却“中看不中用”。为啥?因为没戳中企业痛处!比如:

·小厂子急需几十万周转救命钱,平台一个劲儿推千万级融资、上市辅导,够不着啊!

·厂区排水不畅,雨季快淹车间了,线上申请走流程得等7天?黄花菜都凉了!这种紧急事,还非得在线上“样板间”里点来点去?

·平台做得复杂无比,跳转来跳转去,企业办事员看得眼花缭乱,还不如跑一趟问清楚。这就像给口渴的人看豪华水杯展览,不如直接递杯水。

2.“保姆服务”变“甜蜜负担”:政府说要多关心企业,经常下去走访调研,本意是好的。但有的地方搞成了“运动式关怀”:

·企业吐槽:“一年被检查、指导几十次!”核心研发团队半个月没进实验室,光忙着应付不同部门的调研、准备汇报材料了。这不是帮忙,是添乱!

·更离谱的,为了完成某个指标(比如减排),不管企业大小、实际能力,一刀切要求所有厂子装百万级的环保设备。可有的小厂子一年产值都不到一百万,这不是逼人关门吗?这种“关怀”,企业心里苦,政府信用也受损。

那啥样的服务才叫“没花架子”?

最懂企业的政府,服务做得实在,核心就一条:弯下腰,钻到企业车间里,听听机器为啥响(或者为啥不响),看看老板为啥愁!解决问题,不搞形式。

1.做“贴心翻译官”,不要“流程搬运工”:线上服务不是简单把线下流程搬上网就完事了。得像“翻译官”一样,把企业的实际困难“翻译”成平台能快速解决的问题。

·看看人家江苏的例子:外资企业担心环保门槛,管委会副主任当场一个电话打给环保局问清楚。这效率,比线上走流程强百倍!平台要能支撑这种“快反”能力。

·浙江德清搞“企呼我应”,企业用着好用、管用,慢慢就信赖了,有问题都愿意找它。平台好不好,企业说了算。

·北京发布《对企服务事项清单》,把企业从生到死(初创、成长、发展、维权)各阶段能找政府办啥事,写得明明白白,像本“办事指南”,让企业少跑冤枉路。这就很实在。

2.服务精准到位不添乱:最懂企业的政府,往往懂得“少折腾就是最好的服务”,知道企业啥阶段需要啥。

“无事不扰”是美德:搞技术的科创企业,最烦三天两头被打扰。让他们安心搞研发,就是最好的服务。

“有求必应”要专业:企业想升级生产线搞智能化?政府走访前先摸底,带着懂行的负责人去,一次就帮着把技改需求解决了,成本降了20%。这才叫“走一趟就要见效果”!

“提前介入”显诚意:安徽搞“带电招商”,厉害!项目还没签呢,供电公司的专家就跟着招商团队一起上,提前帮企业算好电怎么接、要花多少钱。企业一看,这地方用电不用愁,投资信心大增!这叫把服务做到前头。

“共享思维”真省钱:深圳有园区搞共享3D打印机,小公司扫码就能用,不用自己买,成本省了四分之一。这种能摸得着、省真金白银的服务,企业能不爱?

3.看问题学会“换位思考”,不整“天书:政府文件里总爱写“全生命周期服务”“产业链协同创新”,但很多老板听了直挠头:“啥意思?能不能说点我能听懂的?”

好的服务,得把政策翻译成“大白话”。比如产业扶持政策,别光发红头文件,直接告诉企业:“你们厂符合第三条,能申20万补贴,材料这么填……”比开十场宣讲会都管用。

评价政府服务好不好,别看啥招引入驻率、平台点击量这些虚的,关键看企业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了多少?堵点痛点通了没有?就像山东米山镇,每天开“碰头会”,项目难题解决一个销号一个,这才叫务实。

最懂企业的政府,往往看起来最“土”——没有华丽的App、不搞热闹的签约仪式,但能一句话说清政策、一个电话解决问题。就像杭州的“三到”服务“不叫不到、随叫随到、说到做到”

说到底,政府和企业是共生关系。企业活得好,地方经济才旺,就业才稳。最懂这个道理的政府,服务企业就一个标准:不搞自我感动的“花架子”,只做企业急需的“实在事”。这才是招商引资真正的“硬实力”,比任何华丽的宣传册都管用!

网站地图 |

主办单位:完美app官方在线入口 电话:3093118

冀ICP备2024084997号 沧公备13090602000116 网站标识码1309000034

推荐使用1440*900或以上分辨率,并使用IE9.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